你的孩子是高度敏感的孩子吗? 也许你要考虑不同的教育方法
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laine N. Aron根据她的研究,不论种族文化性别年龄,约有15%-20%的人是属于高敏感度的族群。她写了一本关于这类小孩的书叫 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.
她的英文网站 http://www.hsperson.com/pages/child.htm

中文版的该译著目前只有台湾繁体版的如下

作者:Elaine N. Aron 伊莱恩N.阿隆
出版日期:2007年12月28日
語言:繁體中文 ISBN:9789573262244
裝訂:平裝
书名:孩子,你的敏感我都懂
译自:高度敏感的孩子
译者:丁凡
出版社:远流

推荐原因:

这本书非常适合,给有”高敏感特质”孩子的家长阅读,由于本书作者本身也是”高敏感特质”,可以从书中字句感受到”高敏感特质”的贴心。书中的一些引导方法,其实也非常适用于一般孩子在面临重大改变时,(如:弟妹出生、搬家、生病住院、换保母…),协助孩子渡过这些挑战的时期。

对于高敏感特质的家长来说,更是需要阅读。你会发现,原来自己只是因为”高度敏感”,所以面对许多育儿的挑战时,容易反应过度,因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,你的敏感特质并没有被接纳,所以当你的孩子出现敏感特质时,你也会非常的排斥,一如过去你被对待的态度。你可以正向看待自己的特质,接受自己的高度敏感,原来你的敏感贴心,可以是教养孩子非常棒的特质。

笔者心得:

这本书原本没有在30天的书单中,最近在书店看见它,一见如故。活了四十年,才发现自己是”高敏感特质”。怕大声、怕人多、怕改变、容易受别人情绪影响、怕冲突、过于敏感体贴、小心谨慎…,原来,我没有问题,我只是比较敏感。

作者的文笔让我感受到贴心,她很敏感的用了许多正向的语言,而且总是会在重要的地方特别提醒家长要注意什么,真的就是超级体贴。 (反观自己在写作时,也是如此的小心翼翼,嗯~情绪化时除外)。例如在第二章分享家长可以怎么做时,她下的标题是:「家长不敏感的诸多优点」、「不敏感的家长应该注意什么?」(嗯~是因为我敏感所以我才会注意到这个吗??),感觉是很贴心的提醒,而不是像某些书老是”警告”你千万不可以做什么。

书中引用的例子,非常的简单贴切,如作者用工厂”分橘子”来说明不同敏感度的人,如何处理讯息,高敏感度的人不只是分成大中小,可能是分成15种大小来分类。作者很会用说故事,来说明大人的陪伴态度,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。

高度敏感特质的孩子,类似笔者归纳出的四种特质中的谨慎型(参见拙作:孩子的气质)。小心谨慎、担心/害怕/在意/焦虑一些,可能对一般人来说没什么的事(如衣服标签)。慢熟、怕生、怕人多、怕黑、怕鬼、怕一个人、太在意别人的情绪/态度/看法…。也可以说是内建的刹车/评估/安全系统比较敏感,它就单纯的只是一种特质,因为这样的人,可能也会是体贴、善良、乖巧、文静、…的人。

整本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:「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,你必须愿意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。」,所以成人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关键,你能否接受孩子的特质,因为特质本身并无好坏,端看你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它。

「敏感特质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孩子的优点还是缺点,全看家长的教养态度。如果我们将孩子的特质视为『敏感』,就比较能看到他的优点,比较能养育出成功快乐的孩子」

作者提出四个对于高度敏感特质的迷思

1.你的孩子并不是难搞,他只是比较敏感。

「你可以不喜欢孩子的反应,你们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人,但是你必须尊重他的感觉」

2.你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什么都怕,他只是需要多一点的时间去适应。

「你的孩子不是天生羞怯或胆小…,为什么要专注在高度敏感孩子的恐惧上呢?我们需要注意到所有的特质,关心他是否有适应性」

3.「内向的人不是『不喜欢人』」

「内向的人只是比较喜欢和一二知己相处,不喜欢和一大堆人或是陌生人相处而已。内向的人喜欢反思经验,外向的人喜欢采取行动。…,内向与外向是天生遗传气质吗?我们不确定。重要的是你得知道你的孩子喜欢怎样生活」

这段文字笔者实在是太喜欢了,觉得被用力的同理和了解。

4.「你的孩子不是『过度敏感』」

因为有些家长希望透过一些外在的协助,如感统治疗,来改善孩子的敏感现象,但笔者从自已的研究中发现,高度敏感并不是一种病,不是需要被治疗的问题。

「请记得,高度敏感儿童是正常的孩子,大部份的时候是被松的,跟熟人在一起可以很自在。他们能够倾听别人、表达自己。有压力的时候,可能暂时无法适应,但是他们有情绪好、友善、好奇、骄傲的时刻。」

「高度敏感者的天赋就是觉察,即使难免会觉察到痛苦与失落,甚至死亡,他们仍是在运用自己的天赋。你需要帮助他们面对高度觉察的后果,因此,你的人生也将更为深刻」

高度敏感特质的孩子也有分好带和难带的

「如果家长比较能够接受孩子的特质,对孩子较为细心照顾,他们的孩子小时候会比较难带。这是因为孩子觉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—-生气、兴奋、挫折、害怕。」

没错,你没有看错,就是因为这样,所以有些家长会觉得,我明明有倾听、同理、接纳孩子,为什么孩子还是那么难带,请接着看下去。

「如果家长比较无法照顾孩子—-或是他们自顾不暇、不习惯强烈的情绪—-都会让高度敏感儿童隐藏他们的情绪,避免惹上麻烦。但是,这样的孩子一直没有学会如何处理他们压抑下来的情绪,成年之后往往从其他出口冒出来。这时候的问题更难处理。因此,每当有人跟我说他们的高度敏感孩子「从来不惹麻烦的时候,我都会有点担心。 」

笔者就是那种压抑型的孩子,还好生命中有许多贵人的帮助,特别是孩子。和孩子们互动,让笔者可以善用高度敏感特质,从这个部份肯定自己,热爱自己的高度敏感。

这本书写的实在是好,一定要买来看,而且要推荐更多的朋友来看。

本书内容简介
高度敏感的气质会让孩子与众不同,当别人暗示你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,不要让孩子相信这些话。善意的包容与适切的引导,敏感的心将可以在充分的安全感下尽情发挥观察力与思考力,开创非凡的人生。你的孩子是不是:
●太容易受到惊吓●常常抱怨衣服粗糙扎人、袜子缝线不舒服、衣领标签磨得皮肤痒●经过兴奋的一天后,难以入睡●直觉强,​​好像可以看透你的心●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●没有陌生人在旁的时候表现得比较好
●在吵杂的环境中会显得焦躁不安●无论你动过家具或换了发型,小细节的改变他都会注意到
如果孩子大致符合以上描述,或虽然只符合其中一两项但表现得十分明显,那么他很可能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质。这样的孩子可能让人觉得贴心,也可以教人抓狂。如果你愿意尝试着接纳他的感受,调整教养的方式,教导孩子适应改变的方法,保护孩子免于受到讯息风暴的摧残及社交活动造成的压力,你将会拥有一个懂事、观察力敏锐又容易沟通的孩子。
大约有15~20%的孩子从小比较爱哭、容易发脾气、会说出充满哲思的话、常常独处或显得若有所思──这些贴心却难带的宝贝,他们都有可能是高度敏感的孩子。这些孩子因为特别容易接受到环境中感官或情绪的刺激,而且处理讯息的方式也比较仔细、比较彻底,所以当各种管道的讯息大量涌入脑中,超出他们能够负荷的范围,就可能会因为反应不及而呈现当机状态,或由于挫折和混乱而出现行为、情绪失控的现象。本书详细介绍这些具高度敏感气质孩子的特征,探讨家长个性如何影响亲职功能,也呈现出养育特定年纪(从婴儿、幼儿、学龄孩童到青少年时期)高度敏感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战。当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承受过大压力时,言行也许出现幼稚退化,心情好的时候,举止则又常有超龄表现。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面临的环境刺激有很大的差异,造成的影响及需要的协助也有很大的变化;如果家长能清楚孩子在各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的状况,对于目前的教养会更加得心应手。
只要能够了解、接纳孩子的特质,用对的方式教养、引导,拥有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其实是一件幸福的事;但是如果抓不到要领,则很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孩子,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。这本书提供了如何养育敏感孩子的方法,你可以也应该做为孩子的避风港,让他自在的成长、肯定自我的价值,还能适应良好、勇于发挥独特的创造力。

《孩子,你的敏感我都懂》专文推荐

推荐序1/黄迺毓

远流编辑邀请我为这本书写篇推荐文,我踌躇了几天,因为我从来没清楚想过:我是敏感型的人吗?我的敏感「指数」如何呢?

回想日常生活中,很多时候,我粗枝大叶,事后不断道歉,因为「我之前没想到……」或是「我不知道他会那样……」,这些「始料未及」的经验给了我相当的挫败感。

也有很多时候,我受不了别人的「邋遢随便」,往往责怪别人(尤其是家人或学生)──怎么连这个都要我提醒?!这类的经验也往往让我气急败坏。

预先看到书中的家长问卷,我假装自己是我的家长,试着做做看,竟然得到十一个「是」,十二个「否」,原来我是「中庸之徒」,往好处说,是该敏感时敏感,不必敏感时迟钝,往坏处说,会不会也造成「该敏感时迟钝,该迟钝时太敏感」?若是前者,我就太幸福了,万一是后者,那就太惨啦。

为了对自己有更多了解,我答应写这篇推荐文,也从阅读中得到许多启发和乐趣。作者本身是个高度敏感的人,而她有个高度敏感型的孩子,更有趣的是翻译者也是高度敏感型的人。因此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建立于知识,字里行间更充满了对人的丰富关怀。

在家庭教育的领域里,经常谈到亲子互动或任何其他的人际关系,我们一向强调知己知彼,但不一定要百战百胜,事实上,若真的能对自己和对方有真正的认识,结果应该是双赢的,反之也只有双输。

高度敏感的人在这个「普遍粗鲁」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,是蛮辛苦的。这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很可能被冠上龟毛或是神经质的标签,他们的挫败感也令许多人(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)难以理解。但是如果高度敏感的人可以因被了解而被真正接纳,他们的人生和对他人的贡献应该更可以充分发挥。

在亲职教育中,专家常要求父母要「接纳」孩子,有人以为接纳就是「随他去」,但是真正的接纳建基于认识,我想起以往的经验,有些朋友与其父母的关系一直都在紧张甚至破碎状态,由作者的观点来看,那是因为父母有幸生了一个高度敏感的孩子,却不懂得孩子为什么那么难带,而孩子也知道父母爱他,但是又常常受到父母无心的情绪伤害。亲子双方爱得很痛苦,却一点不明白为什么对方跟我不一样。

我很欣赏作者的比喻,她以「分橘子」来举例说明不同敏感度的人如何处理接收到的讯息,高度敏感者不是分为大、中、小三个槽,而是可能仔细分成十五个槽,真是非常传神。作者不厌其烦,巨细靡遗的交代许多「撇步」,这样的细节在我的书上是不会出现的,因为我的敏感度远不及她,但是对拥有高度敏感孩子的父母来说,这些教战守则非常实用。

其实,不管你自己或你的孩子是不是高度敏感,这都是一本很精彩的亲职教育的宝典。在家庭中,处理夫妻关系或其他亲人的关系,都会很有帮助。

【推荐者简介】

黄迺毓

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博士,现职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,专长研究领域为:家政教育、家庭教育、亲职教育、儿童文学。由于对童书的热爱,致力于将阅读、童书、家庭教育、亲职教育结合,积极推广亲子共读。曾翻译多种儿童绘本并着有:《家庭概论》《家庭管理》(空大),《家庭教育》《家政高等教育》(五南),《童书是童书》《心灵转弯处》《享受阅读──亲子共读有妙方》(宇宙光)等书。

推荐序2/王珮玲

「你现在的心情好像比早上好一些。」

  「你衣服这边的线掉出来了!」

朋友是位超敏感的人,对于身旁人、事、物细微的改变都能知觉到,仿佛天生有张灵敏的鼻子,能嗅出周围的变化。她也是位具有超强的觉察能力的人,非常擅长细致的思考,并喜欢藉由文字表达敏锐的察觉和情感,在进行任何行动之前,常有谨慎的思考;相对地,由于她过度的敏感,与其他人相比,往往能感受更深层的痛苦与落寞,甚至是死亡的经验。阅读完这本书后,让我更清楚了解这位朋友天生的高敏感度,更清楚如何同理她内心的喜悦与痛楚。

从发展的观点来看,人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发展出敏感度和觉察能力,能察觉母亲的情绪及回应;到了儿童或成人阶段,更能嗅出家人或朋友透露出的细微讯息,也能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想法。如果成人能够知觉孩子高度敏感的特质,就比较能够同理孩子的内心感受,了解孩子情绪的起伏,相反地,则无法察觉他们内心的情绪经验。

事实上,孩子的敏感度和爸妈教养方式是相互影响的,两者间的关系如同齿轮,或大或小都无所谓,只要能卡榫在一起,就能顺畅运转;换句话说,无论孩子或家长敏感度高低,只要教养方法因应得宜,亲子间就能互动圆融。这本书提供了一些从婴儿期至青年时期的具体辅导策略,对于家中有高度敏感孩子的家长非常受用。尤其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位心理学的研究者,还是位临床工作的咨询师,甚至本身也是个高度敏感的人,能从学理基础、个案的咨询和自身经验,深入浅出地描述养育高度敏感​​孩子的多元方法。

难能可贵的是译者文笔流畅,读起来轻松愉快!!

【推荐者简介】

王珮玲

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,美国马里兰大学、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;曾任职教育部训委会、民生报记者,现职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幼教系教授。专长为儿童气质研究与发展评量,近十年来经常就此领域,对幼教老师和父母举办专题讲座和研习工作坊。相关著作包括:《幼儿气质研究》《幼儿发展评量与辅导》(心理)《你知道孩子的气质吗? 》(远流)等书。

【孩子,你的敏感我都懂!】译者序

从事翻译到现在十多年,出版了二十多本书,这本书最为贴近我自己的生命。以前翻译的书里,讲分心症的《分心不是我的错》和《分心也有好成绩》内容和我自己的生命有65%的雷同性。讲资优成人的《我的天才噩梦》近似程度提高到80%,尤其是三种资优者原型中,比较「没出息」的那一型,更和我有90%的相似性。到了这本《孩子,你的敏感我都懂》,唉,百分之一百就是在说我啊!

我接受的专业训练是分子生物,也就是基因工程、遗传学、生物科技研究。之所以会走上翻译的路,一开始是因为养育孩子遇到困难,需要大量阅读相关书籍。国内找不到的书,我就读原文。若是读到好书,就觉得应该引进国内,与其他家长分享。于是一路上从学习障碍、开放教育、分心症、躁郁症、资优教育、性别议题翻译到现在,内容一直都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,都是我关心的议题。但是这本《孩子,你的敏感我都懂》最为贴近我个人的成长经验,感觉上,字字句句都是在描述我。

小时候,我是个非常难养育、麻烦而忧郁的孩子,孤独、胆小、害羞、多愁善感、极为挑嘴、常常生病、常常作恶梦、容易哭、容易害怕、怕水、怕生、怕吵、怕热、怕黑、怕鬼、怕独处、怕爸爸、怕阴影、怕别人生气、怕上床睡觉、怕新环境、怕上厕所、怕上音乐课和体育课……

那时候,我觉得这全是自己的错,谁叫我这么没用呢?

及长,我刻意的努力训练自己,一一克服这些缺点,希望自己能够融入社会。这个努力持续了一生,半个世纪后的今天,仍在努力之中。我还是忧郁、孤独,还是多愁善感,还是容易哭,但是我不再那么害怕了,也不那么挑嘴了。在这个挑战自己心魔的长期抗战中,有许多的胜利、许多的失败、许多难忘的里程碑。

还记得考上北一女的时候,妈妈陪我去学校注册,走到楼梯口,听到楼上传来学姐们欢乐的笑声,我忽然僵住了,完全无法再跨出一步。我站在楼梯间的窗口,向外呆望,心中着急,两腿却不听话。妈妈一直催促我:「怎么啦?怎么不走了呢?走呀,上楼去注册呀。有我陪着,还怕什么?」
我说不出话来,只能呆立。
最后妈妈火了:「不能整天站在这儿啊!那你自己去注册好了,我回家了!」
妈妈果真丢下我走了。
从窗口看着妈妈愤怒的背影,我的心在嘶喊:「妈妈,回来!回来啊!不要丢下我一个人在这里!」
泪水盈眶,顺着脸颊流下,我连举手擦眼泪的力气都没有。
身后人来人往,汇流成一堵墙,墙的那边是世界,这边是我,孤单无助的我,害怕颤抖的我,没用的我。
我知道我必须跨出这一步,我也知道我确实跨出了那一步,但是到底是怎么跨出去的,竟然一无记忆。只记得回到家时,大家已经在吃饭了,妈妈看我一眼,没说什么,我也没说什么。这件事,没有别人知道。

另一次完全当机,是考上台大的时候——又是进入一个新环境。开学后,社团招新生,在操场拉出一排摊位。我到现在还记得,第一个摊位就是登山社,摊位上的学长学姐非常快乐的吵闹着。我的两个姊姊在大学时代都参加了登山社和合唱团,我一心向往着爬山唱歌的快活日子。可是学长学姐们的声音、他们的笑声让我恐惧得全身僵直。我沿着操场旁边的阴沟,往前慢慢的走,一直鼓励自己:「跨过去,跨过阴沟就可以了。跨过阴沟,不用看任何人,跨过去是什么社团就参加什么社团,不用想,不用考虑,随便什么社团也比没有好。你只需要跨过阴沟。」
我始终没有勇气跨过阴沟。那一年,我没有参加任何社团。大学四年里,我始终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。我可能是台大唯一的一个从来没参加过任何社团的校友了。

活着,总是如此困难。

因为这些社交上的严重挫败,我无视自己学业上和工作上的优秀表现,主观认定了自己是个无用而失败的人。我非常需要别人的温柔对待,需要保护,需要归属,需要安全。我不贪多,家庭、孩子,这样就足够了。

我完全愿意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安然度过平凡的一生。不过,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。种种人生​​转折带着我走出了家庭,看到了不同的可能、不同的自己,明白了过去的印象只是印象,不是真相。我渴望寻求真相。我是谁?我是怎样的一个人?我还有怎样的可能?我为什么这么害怕?我要的到底是什么?我能够得到什么?为什么?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?

我对自己生命有过各种不同版本的解释,每个人生阶段、每个解释都让我更了解自己一点,更自在一点。从黑白分明的善恶对立,到被不当对待的童年,到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、荣格的潜意识、奥修的生活智慧,到中年时对父母的同理、体谅与放下,到悲叹时代造化弄人,到专心追求自我实践,到渴望宗教或爱情的救赎,到寄情于艺术创作……每个阶段,我都读书,希望从别人的经验中看到自己、看到自己的路。

我是看到了,这里看到一点、那里看到一点,就这样拼凑出一个拼布娃娃般的自己。
直到这本简单的小书,每一句都是在说我!完整而精准的描述了我的样貌。
原来,这一切都有个简单的解释:高度敏感。
如果拿掉任何一项生命经历,我都还会是我。如果拿掉「敏感」,我的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了。
我多么希望,自己能够早一些了解高度敏感是怎么一回事。更好的会是:如果我的父母能够了解高度敏感的孩子是怎么一回事。我的人生将会是何种风景呢?

如果你,或者你的小孩,甚至你的配偶、家人、朋友,具有敏感特质,如果你正在为此烦恼,你就必须读这本书。
你将会了解,这一切不是任何人的错,而且,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。
你将会了解敏感的力量有多么的大,多么的影响了人生的每一个层面。你将会看到,如果不了解「高度敏感」是怎么一回事,敏感度不同的人相处时,双方能够多么的痛苦。而这一切痛苦,都是这么的不必要。

我建议你​​先做书中的问卷,看看自己、孩子、配偶、家人或朋友,是否具有高度敏感的特质。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,这本书将帮助你了解高度敏感的世界,知道如何养育高度敏感​​的孩子、如何与高度敏感的人相处、如何看待高度敏感的人——包括你自己。

祝福天下所有敏感的心灵!

台湾译者博客 balas.typepad.com/balas/2008/01/post-16.html

留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