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景区门票涨价 风景是国家的要看就得给钱

导语:五一小长假之际,景区门票又将涨价的消息如期袭来,“未来数月内全国或将有超过20个知名景区门票涨价”,人们感叹壮丽景观成了“看不起的风景”。涨价的理由冠冕堂皇,涨价前的听证会早沦为走过场。景区门票价格高企,说到底就是为了多圈钱。

中国没有旅游只有旅游经济

公共旅游资源本是全体国民的一项福利,但政府只在乎门票价格背后的经济效益

政府对待公共旅游资源上理念的不同,是中外景点门票价格差异巨大的一个原因。旅游是一种文化、休闲、娱乐、交流和运动,有修身养性、陶冶性情、教育下一代等诸多功能。然而在中国,旅游仅被当成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。正是在这种理念下,美国把国家公园等景点视为一种公共旅游资源,理应服务于全体国民,门票于是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收费甚至免费。欧洲许多著名的景点如卢浮宫也是象征性收取门票钱,意大利的众多博物馆也是如此,几乎所有的景点都不需要门票钱。

事实上,长期看降低景点门票价格,并不见得就是一件经济上不划算的买卖。道理很简单,因为旅游带来的经济效应远不止门票价格那么简单,其他如购物、住宿等收入可能远远比门票收入高很多。一个成功的案例是2002年,杭州市决定取消西湖各景点的门票收费。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表示,“西湖免费开放,我们为此一年少了2000多万的门票收入,到现在还不止这些,但西湖免费开放,游客增多了,很多人就是冲着免费来的,这样一来,旅游收入增加了,综合效益提高了,免费开放给整个杭州所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。”

中国景区陷入门票经济不能自拔,景点门票收入占总收入一半,张家界甚至达九成以上

国家旅游局发布的《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》显示,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旅客达到25.54亿人次,营业收入达到2658.60亿元,其中门票收入达到1149.9亿元,门票收入占比接近五成。而之前建设部的数据表明,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门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,个别如张家界等景点已高达90%以上。这也就是说,门票收入是这些景区最大和最直接的经济收入,涨价就是为了多抢点钱。而这些风景是“独此一处,别无分店”,游客的需求弹性很小,涨价带来的就是收入上升。

风景是国家的要看就得给钱

杭州市自2002年决定对西湖景点门票取消收费,每年虽然损失门票收入2000万,但综合效益却有显著提高。

公办、外包以及混合三种模式下,政府对门票的收入都是要优先保证的

按照我国的相关规定,公共旅游资源所有权的惟一代表是国务院,实际操作中是各级地方政府、相关管理部门代行国家所有权。在景区经营权方面,有三种模式,即完全由政府直接参与运营、政府把景区经营权外包给公司运营、前两者的混合。政府亲自参与经营,很难想象,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的地方政府不会为自己谋利。而对以营利为目的、倚重门票回收投资的企业来说,低门票意味着难以达到投资回报目标,客观上也促使门票价格往上涨。

比如,根据衡阳市万寿大鼎景区有限公司与南岳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合同,投入资金5800万元,景区由其经营50年,到期后由政府无偿收回。然而景区目前每年回收现金流量大约66万元,远远低于预期的280万元年最低回报。这家公司目前正在向湖南省发改委申请提高票价。这样的旅游公司在承包了景点的经营权后,每年需要向政府上缴一定比例的门票收入,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是旱涝保收的。

八达岭门票总收入中,40%自收自支用于人员工资,40%上缴延庆县财政,剩下的两成才是真正用于长城的维护费用。

景区管理权限被下放到地方政府,于是景区门票收入就被纳入到地方政府收入范畴

自从我国旅游景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,其管理权限被下放到地方政府,于是景区门票收入就被纳入到地方政府收入范畴。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,地方政府首先考虑的当然是自己的利益,即使与更大范围的公众利益相悖。《新京报》2005年1月披露的北京五大世界遗产资金预算调查显示:每一世界遗产地每年都向主管部门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,但主管部门返还的财政补贴和拨入的专款却很少。其中,八达岭门票总收入中,40%自收自支用于人员工资,40%上缴延庆县财政,剩下的两成才是真正用于长城的维护费用;而在十三陵门票总收入中,50%作了文物保护费用,30%上缴昌平区财政,余下20%作为员工工资

以保护为名行财政收钱管理分钱之实

世界地质公园武陵源核心景区108元的门票中,仅有8元用于资源保护,管理成本竟有47元。

中国景区员工数量巨大,单位面积员工数是美国的40倍,这些人的工资都来自门票收入

目前国家风景区和世界遗产单位人员众多,其中故宫为2011人,颐和园为1677人,八达岭为1586,还不算景区内的临时工。中国景区门票收入很大一部分用于负担景区员工的工资,景区总收入的1/4用于职工工资与福利开支。杨锐在《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状况分析》中指出,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职工总数达82622人,而美国国家公园则仅有14307(2003年数据)。然而,美国国家公园的面积则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6倍,中国平均每平方米职工人数中国为0.016人,而美国仅为0.0004人,中国是美国的40倍。

打着保护景区的名号涨价,实际上只有不到10%的门票收入用于维护景区

每次有景区要调高门票价格,几乎都会声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景区。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秘书长刘强认为价格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,是弥补保护开发管理经费不足的一种重要来源和手段。然而,景区门票收入的资金,并未完全用于景区的管理和维护,除了被地方政府分了一杯羹,还有一部分则纳入了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。比如黄山、峨嵋山门票收入的50%,被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。这样,真正用于维护景区的资金却少得可怜,比如云南石林风景区2006年至2008年间门票收入9亿多元,但日常资源保护支出却只有6371万元,仅占门票收入的7%左右。

武陵源核心景区108元的门票中,仅有8元用于资源保护,管理成本竟有47元

据人民日报2005年报道,在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108元的门票收入中,真正直接用于资源保护的费用仅仅只有8元!相比资源保护费,武陵源核心景区门票收入是这样分配的:景区门票IC卡制作成本与资源保护费一样,是8元;已经建成多年,几个收费站对核心景区形成包围之势的张清公路、索张公路要瓜分10元;不管是不是坐飞机来张家界的游客,购买的核心景区门票中,都要交10元的所谓“机场建设费”;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,门票收入中又高达47元属于“景区管理成本”,这就是说维持管理机构运作的代价竟然是资源保护费的近6倍!

收完钱对景区投入十几年来没涨过一分

美国黄石公园的门票价格同样因不同的游览方式而不同,徒步进入每人12美元,租车进入4个人用一部车25美元,可在里面呆7天

美国2003年比1995年财政投入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费用增加了约42%,中国与此同时增加数为0

十几年来,中国每年在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建设上的财政资金投入仅为1000万元,这里的1000万元是177处风景的总拨款额。有关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美国每年投入在国家公园体系上的财政资金,平均折合人民币168.2亿元,中国风景名胜区却仅为0.1亿元,占美国的0.06%。也就是说,美国每年用于国家公园的财政投入为中国风景名胜区的1682倍。美国2003年比1995年财政投入增加了约42%,中国与此同时增加数为0。

在美国,国家公园统一管理,联邦政府设立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,直接管理着著名的黄石公园等57个国家公园以及27处世界遗产景点,这些景点的收费标准1996年由国会立法制定,法案明确规定哪些公园不收费,哪些公园可以收费以及门票的最高限额。由于国家公园的日常开支均来自国会直接拨款,因此公园要涨价也得得到国会的批准。

中国政府在财政不济时,无力负担保护风景名胜的资金,靠门票维持景区维护还可以理解。但时至今日依旧如此,只能说是旅游领域的有一项中国特色了,国家的就是国家的,看一眼、摸一下、拍个照到此一游什么的,统统先交钱再说。

留下评论